剖開殭屍悼人性 ──麥浚龍專訪

400年前,蒲松齡以一整部《聊齋誌異》闡述了「人比鬼還可怕」的意象;而400年後的今天,麥浚龍塑造一齣《殭屍》,將人的心魔從心臟深處勾了出來,赤裸裸的攤在觀眾眼前:原來真正駭人的,是那份自私自利的執著──人性。

rigor_mortis_xlg究竟是什麼因素讓一位年方30歲的新銳導演對「殭屍」以及「人性」有這樣的融合與詮釋?
在接受本報獨家專訪中,麥浚龍導演提及:「根其實已經種下了很多年,我小時候就很喜愛《殭屍先生》,之後就一直想要創作這樣的作品。『殭屍』是代表著一個香港年代,而我想要以新的角度和方法深入的去談『殭屍』,人性便是那項深度。像把『道長』這樣的角色人性化,即是顛覆以往殭屍片之處。」

為了重現1980年代香港殭屍片的氛圍,麥導演特地找來了錢小豪、陳友、惠英紅、鮑起靜等老戲骨擔綱演出。這些演員細膩又精湛的演技獲得觀眾及影評界壓倒性的好評。

SCT Juno Mak SIFF interview

導演麥浚龍 Juno Mak (photo credit: Lillian Young)

麥導演對此表示:「這些人都是當年締造殭屍風潮的優秀演員。三十年後的現在,他們每個人身上都發生了很多不同的事,你發現他們臉上多了許多皺紋,這些紋路其實正訴說著背後所歷經的滄桑。演員本身就是一個個的故事。」

《殭屍》是麥浚龍的第一部導演作品,在此之前,他一直是香港擁有高知名度的歌手。雖說近幾年,他一直參與電影製作與劇本創作,但突然想要以已沒落數十年的殭屍片做為其首部獨挑大樑的作品,一開始確實經歷各界許多質疑。

麥導演在專訪中透露:「當初許多大導演和圈裡人都在懷疑這樣的片子是否真的能賣座,但對我而言,這已是一筆商業生意。已經有好久沒有這種電影,對觀眾來說可能是新鮮的。」

《殭屍》在香港上映首周4天即以近500萬港元橫掃票房奪冠,並獲香港金像獎及台灣金馬獎等大獎多項提名,亦在各大國際影展上大放異彩。此次,更受「西雅圖國際影展」(Seattl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, SIFF)之邀成為參展影片。挾帶著在亞洲的高人氣與高評價,《殭屍》於SIFF放映後,讓西雅圖觀眾掌聲不斷。

麥導演的賭注很顯然是下得很對。

而被問及接下來的電影創作之路的規劃,他表示:「現在已經在寫下一個劇本,是關於犯罪的題材。很多人都問我會不會再拍《殭屍》續集,我想我不會。我要傳達的意象都已在這部電影中講完,接下來的,就交給其他導演完成。《殭屍》是一個先河,相信不同的導演一定能拍出更不一樣的好作品。」

受訪當天,麥浚龍道士風格的穿著成為《殭屍》最耀眼的活招牌,更表彰出強烈的個人特色。

他說:「我一向喜歡冰冷,因為在冰冷的外衣下,情感會更加的激昂。因此,『殭屍』雖是冰冷的主題,但《殭屍》這部電影卻充滿了愛。」

的確,一部《殭屍》不僅說了從前,道了今來,亦刻了情愛,劃了人性。而這也即是麥浚龍對其生命哲學最完整的探究。

關於麥浚龍
香港導演、編劇、監製、歌手、演員。2002年以單曲《ON THE ROAD》出道。2009年,麥浚龍專注於電影發展,先後參演《復仇者之死》、《保衞戰隊之出動喇!朋友!》及《維多利亞壹號》。其中,第一個創作的電影劇本《復仇者之死》於「第33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」獲得「最具文本哲學獎」。2011年以後,之後,麥浚龍花了九個月的時間編寫個人第二個劇本《殭屍》,此片他第一次擔當導演,集編、導於一身,向香港80年代盛極一時的殭屍電影致敬。
關於《殭屍》
麥浚龍自編自導的香港殭屍電影,由有日本恐怖大師之稱的清水崇監製,它主要是參考1985年的電影《殭屍先生》,也是2010年代第一部的殭屍題材的電影,同時也是香港近年少有的恐怖動作片。《殭屍》曾入圍非競賽項目如威尼斯電影節「威尼斯日」單元和多倫多電影節「午夜瘋狂」單元,並是第26屆東京國際電影節「亞洲未來」單元的開幕電影及獲得2013年香港亞洲電影節最佳新導演提名及第50屆金馬獎3個提名。2014年,更獲邀參展「西雅圖國際影展」。

 

文_Phoebe Fan;編輯_Emma Hu

X